永顺莓茶具有“野兽家畜不吃、病毒蚊虫不生”的特点,此植物在《救茺本草》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等药典中均有记载。这里的原著民土家人将此物制作成茶,饮后生津甘甜、回味无穷,又称“土家甘露”、“土家神饮”。因加工制作发酵过程中其表面上会产生一层似白色的晶状物质,也称“莓茶”。
永顺莓茶的应用始于唐代中叶,当时人们将其作为药物,取其根、茎、叶熬汤,治疗腹泻、痔疮、咽喉炎、口腔炎、支气管炎等疾病,疗效甚好,被当地人称“神水”。
(1385年)湘西一带土家族人发现了一种神茶,用其冲水饮之能抵抗疾病,并认为这是上帝恩赐给土家人的一种奇世珍宝。遵照土司王的政令,特将上等神茶向土司王朝贡,故称“土司王茶”。
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永顺宣慰使彭翼南(湘西土司王)应征奔赴东南沿海抗击楼寇,因水土不服,士兵多有腹泻, 后用莓茶煮水饮用止泻,致获王江径大捷,被誉为“东南战功第一”。后当地土家山民连年采摘加工成茶,既当良药,也做茶饮,并作为贡品进贡朝廷,进而得名“土司贡茶”、“土家神茶”。
清宫医案记载公元1878年,光绪帝老师陈子贺先生回乡省亲途经湘西得知一神草久服能治病,便将此物带入宫中。帝饮后感味奇佳、便常饮,不到半年,音洪亮、痘癍消失、音洪亮,痘斑消失,肤润,帝大喜,即拟旨为“天子神茶”。
1935年,贺龙、萧克领导的工农红军坐镇永顺毛坝地区痛打国民党陈渠珍部,取得“十万坪大捷”。大部队向西转移后,伤员寄居在当地百姓家里,老百姓用莓茶外敷内服帮助红军伤员治愈伤痛。因此,也有人把永顺莓茶称作“红军茶”。
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莓茶功能的认识加深,市场需求不断增大、产品供不应求,永顺莓茶因独特的口感,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药用深得消费者喜爱,广受赞誉、蜚声海内外。